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兩當,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的秦嶺山區(qū),素有“秦隴之捍蔽,巴蜀之襟喉”之稱。聲震陜甘邊區(qū)的“兩當起義”就發(fā)生在這里。
1930年初,年僅17歲的習仲勛受黨組織委派,到駐防在長武縣的國民黨第十七路軍警備第三旅二團一營搞兵運工作。1932年,陽春三月的陜西西部山區(qū),冰雪未化,寒氣逼人。冷風中的士兵們衣衫破爛不堪,有的甚至連鞋襪還沒有穿上。當他們聽說隊伍要拉出陜境,開往徽縣、成縣,并得知那里更是山大溝深,氣候嚴寒時,一股抵制換防的情緒迅速蔓延開來。
部隊中的中共黨員許天潔、李特生、呂劍人、習仲勛等人認為乘換防之機舉行起義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決定發(fā)動起義。
4月1日清晨,該營從鳳縣出發(fā),途經(jīng)雙石鋪,天黑不久抵達兩當縣城。當晚九時左右,習仲勛與省委特派員劉林圃等主持召開營黨委擴大會議。劉林圃宣布了省委關(guān)于舉行起義的決定。他在講了全國和陜西的革命形勢之后,特別提出,起義的時機和地點是在兩當,還是到達徽縣、成縣后舉行?習仲勛等認為,似在兩當舉行有利,避免夜長夢多。遂決定起義在當夜12時舉行,并作出具體分工:一、二、三連連長,起義時由各連就地予以捕殺;非中共黨員的排長,收繳武器后,帶隨隊伍行動,待后處理。機槍連沒有黨員,由一連負責收繳槍械;營部和縣政府由三連負責解除武裝。行動結(jié)束后,在北門外集結(jié),統(tǒng)一撤離。會議決定劉林圃擔任軍事指揮,營委書記習仲勛參與組織領導全營行動。
午夜12時,一聲清脆的槍聲劃破了兩當?shù)囊箍?,兩當起義打響了三個連同時行動,迅速將原任連長分別擊斃,并按命令收繳了一些排長的槍支。
午夜槍聲迅速在兩當縣城引起震動。營長王德修聞聲遂帶警衛(wèi)班翻墻而出,又返身朝鳳縣方向逃去。待起義士兵趕到時,已是人去房空。雞叫時分,集合號響起,各連按規(guī)定到縣北門外集合。當日,該營三個整連和機槍連部分兵力約三百多人被帶了出來,起義初步成功。
為了避免意外,習仲勛等決定起義隊伍趁天亮前撤離兩當,簡單動員后,隊伍順著一條小河向北疾速進發(fā)。
習仲勛、劉林圃等率兩當起義的隊伍,于第二天中午到達兩當縣以北的太陽寺。按照預定計劃,這支脫離國民黨軍閥統(tǒng)轄的武裝,在太陽寺舉行了改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游擊隊第五支隊。
兩當起義如同驚天霹靂,喚醒了白色恐怖下的人民群眾,鼓舞了革命斗志,拉開了陜甘邊區(qū)革命斗爭的帷幕。這次起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為我黨在國民黨內(nèi)部開展武裝斗爭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
?。兾魇∥M織部、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陜西網(wǎng)、陜西人民藝術(shù)劇院制作,總導演:李宣 導演:李俊強 朗讀者:優(yōu)優(yōu) 錄音:馬潤森 對白:李磊、宜斐)
關(guān)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用戶調(diào)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